1、鲁迅是个喜欢学习的人,他非常尊重俞明震,此人是陈衡恪和陈寅恪的舅舅,因此鲁迅对陈氏兄弟的印象都不错,喜欢和他们交往只不过由于陈寅恪的年纪比较小,而人在青年时代倘若年纪差的比较多,很容易有代沟,因此鲁迅和陈寅。

2、我每天都会写一点东西,以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至于忘却,而这本书我记不太清楚了王安石写诗说试问道人何所梦,但言混忘不言无陈寅恪所历经的时代,是一个裂变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文化之升降但是何必在这样。

3、鲁迅当时21岁,是跟随着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一起前往日本的官费留学生之一对于陈氏兄弟二人,鲁迅有着很不错的印象如果说关于陈衡恪,鲁迅和他的关系是终身的挚友,那么对于陈寅恪这个小了他足足9岁的孩子,鲁迅对他更像。

4、傅斯年是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人,但我最欣赏他的一点在地震演练时,所有人都往下跑,只有他跑上三楼,把在睡梦中的陈演恪叫醒,因为他曾经说过陈寅恪是唯一一个拿的工资应比我多的人自傲自大的傅斯年,尚且能毫无。

5、在所有中国人的印象中,华佗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标杆,但是却有华佗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的说法清华的教授陈寅恪摆出3大证据陈寅恪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职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一众高校他所提出的论点,研究。

6、林徽因,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弱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成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路,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了完成最后的任务,不惜堵上生命195。

7、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一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

8、胡适在北大教书时,北平文人圈流行一句口头禅我的朋友胡适之其时,无论布衣文人还是清贫书生,都以自己是胡适的朋友为荣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名字都已载入史册,邵洵美苏雪林蒋梦麟辜鸿铭陈寅恪徐志摩陈独秀蔡元培。

9、当时正处战火纷飞的年代,何先生西南联大的七年读书生活是书中的重点,何先生说,那七年是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也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部分#160 #16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